欢迎使用谷歌卫星地图。

北斗三代是怎样炼成的?

  12月9日,在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上,中国宣布将在今年底完成北斗全球核心星座部署,明年北斗全球系统全面建成,也就是说北斗三号将完成建设。中国北斗从无到有,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,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?

  需要着重强调的一点,在很多出版物上我们常称GPS为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,这是一种很不严谨的说法,也造成一些人认为北斗、格洛纳斯是GPS的一种,但凡提到定位皆称GPS定位。实际上GPS、北斗、格洛纳斯等应统称为GNSS(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,全球导航卫星系统)。GPS(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)中文名为 全球定位系统 ,是美国开发的一种GNSS,不应将GPS作为这一技术的代名词。

  定位技术的诞生

  人类发明导航卫星系统其实很偶然。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,美国在对这颗卫星的观测中发现其频率出现了偏移,经研究归因于相对运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效应,启发人们通过在多地观测人造卫星计算不同频差,从而推算人造卫星的空间位置。 能知道人造卫星的空间位置,也就能以同样思路推算出观测者的位置,实现卫星定位。

  多普勒频移在寻找MH370中发挥了作用,专家用通信卫星的多普勒频移反推出MH370最后的航线走向 美国于1973年形成系统方案,于1978年正式发射第一颗GPS卫星。 苏联于1978年开始系统设计,于1995年凭着苏联的最后一口气完成了格洛纳斯的系统组网。

  “憋屈的”北斗一号

 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中国科学家也开始筹划属于中国的卫星定位系统,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全球卫星组网运行方案。 但受限于八十年代的国家政策,“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”,“军队要忍耐”,当时大量军工项目为民生经济建设让路被迫下马,建设全球组网的卫星定位系统也显得很不现实。

  1985年邓小平提出军队要忍耐的观点,这是在当时国际政治及国内经济背景下作出的论断,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论述这一观点是否正确。军队要忍耐在军工方面造成了深远影响,很多重点项目被迫延期甚至取消。

  在这种国情下,中国科学家设计了只需要两颗人造卫星就能定位的方案,即最早北斗一号的前身。事实上,对地球上一点的定位应最少需要三个人造卫星,但为了更加节省资金投入,把需要解算得到海拔的计算放在用户接收机上,用自带的高度仪计算用户海拔高度,从而省下了一颗卫星。原因是高度仪比发射一颗卫星要便宜的多,这个方案被当时国内学术界公认为最优方案。

三个圆可以确定一个点

  提到北斗系统,就不能不提两弹一星功勋之一的陈芳允院士。他领导课题组提出了用于定位的“双星方 案”,并开创了我国的“北斗”导航卫星事业。

  但即使已经只需要两颗卫星,这个方案还是由于国家经费问题被搁置十余年而未被启动。国内涉及定位的大量行业使用美国GPS系统,甚至是军事应用上也使用了GPS模块,这无疑存下了巨大 隐患。1990年开始的海湾战争中,大量应用的精确制导武器令当时的中国军方十分震撼。 在1996年台海危机中,据传大陆军方当时向台湾外海试射的导弹中有两枚失准,原因就是美方对GPS信号做了欺骗处理。这些事情迫使当时中国重新认识到脱离美国GPS的急迫性。

  经过数十年的论证和等待,中国终于启动了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建设,将陈芳允院士的“双星方案”重新改成“三星方案”,不再需要用户接收机内置高度仪,提高定位精度。这一方案被称为北斗一号,官方称之为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。首轮两颗卫星 于2000年成功 发射,2003年成功发射第三颗卫星完成北斗一号组网。北斗一号由于仅有三颗卫星来服务全国广大范围,就需要将卫星打到高轨道的静止轨道,才能面向中国范围服务。高轨道卫星虽然需要卫星数量少,但存在严重性能缺陷,定位精度差,而且静止轨道解算的结果误差进一步加大。

  最理想的情况是低轨道, 卫星越低相较而言精度越高。 但由于高度不够,需要更多的数量来覆盖地表,全球定位大约需要两百颗以上,成本较高。 这样比较下来,中轨道的折中方案最适宜,美国GPS卫星即采用了中轨道星座,只需要24-36颗卫星。

  2003年完成的北斗一号由于精度之差,广受诟病,国内很多用户不愿用。而且美国GPS开放民码后,定位精度提高,中国的电子设备上大量使用了GPS模块。北斗一号几乎唯一的亮点是具备短信式的通信功能(但其实是没钱,导航卫星兼职了通讯卫星的功能)。实际上虽然有了北斗一号,但GPS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却不断提高。

  如何摆脱美国GPS呢? 这里有两种解决方案,一种是直接建设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,这种方式投资巨大,建设周期长,需要突破技术瓶颈; 另一种就是选择与美国外的国家合作,这种方式投资小,几乎不需要考虑技术封锁。

  2003年中国的GDP为13万亿人民币(2018年的数字为90万亿),在全球还排在第七,低于意、法、英、德。国内有限的资金投入支撑不起大规模的投资,在这种情形下,后者方案就显得更为可行。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,德国、法国等国领导人对华关系较好,而且欧洲国家也有意摆脱美国打造属于自己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,其技术实力也较高,2004年中国成为了参与伽利略项目的第一个非欧盟国家,先期提供了7000万欧元“入伙费”。欧盟也希望借助与华合作,占领中国市场。但随着国际局势风云变幻,受欧洲亲华势力下台等影响,中国在伽利略项目中的权利被限制,不光得不到核心技术,而且随着伽利略项目的参与国家众多,印度日本等国家都开始加入,之间互相扯皮,欧盟长期无法就各国的权利和义务达成分配,效率低下。

2004年中国与欧洲伽利略项目开展合作仪式

  2005年中国希望欧洲方面转移用于卫星授时的原子钟核心技术,这是一种卫星上搭载用于确定高精度时间的装置。中方要求遭到欧洲方面拒绝,中国彻底认识到与欧盟合作搭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不现实的,转而决定退出伽利略系统重新启动北斗一号的后续项目。9月,国家发改委、国防科工委正式将北斗列为国家基础建设规划,从此北斗迎来了第二次生命。

  探索中的北斗二号

  此时北斗建设面临一个重要挑战,2000年申请的卫星频率资源即将要在2007年过期了,一旦过期北斗上天将暂时无频率可用。而北斗卫星上急需的原子钟技术又被封锁,卫星缺少关键设备无法发射,时间相当紧张。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的技术攻关下,终于研制成功,搭载中国造原子钟的 北斗二号首星于2007年4月成功发射,并在最后4小时抢占了 2000年申请的卫星频率资源 ,并逐步开始抢占伽利略卫星的频率资源。 从这颗星开始,卫星开始打到类似GPS的中轨道,体现了中国建设全球定位系统的雄心。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,在灾区通讯中断的情况下,被人瞧不起的北斗一号带有的短信通讯能力充分发挥了作用,这也技术特点被北斗二号乃至三号吸收发扬。

北斗系统在抢险救灾等应急场景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

  2012年底,14颗卫星的北斗二号提前5年实现全天时全天候为亚太地区的授时定位服务,2015年仅发射了6颗卫星的伽利略系统终于选择与北斗合作,欧洲国家放下身段,与北斗达成频率共用协议。

  骄傲的北斗三号

 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,只覆盖亚太地区显示不是中国人的目标,中国开始大量发射卫星实现全球组网和对全球的定位。 明年,北斗三号将全面建成,完成35颗卫星的组网。

三代北斗的覆盖范围,从中国到亚太到全球

  导航卫星系统的资金投入巨大,对于地球上绝大多数国家是难以建设自己专有的系统的(当然很多国家甚至 连发射人造卫星的门槛也达不到)。 目前仅有美国、俄罗斯、中国和欧盟建立或正在建立全球定位能力, 印度作为一个大国,目前也仅在搭建覆盖印度范围的定位导航系统(IRNSS,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)。导航卫星系统彰显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,并在军事、民生各方面发挥广泛的应用,一旦他国形成使用依赖,其也是一种强有力的震慑“武器”。

北斗三代是怎样炼成的? - http://www.gugeditu.net/ditu/1607.html
日期:2019-12-12 14:40:47 | 分类:地图资讯 | 评论:0 | 浏览:

© 2016-2025 豫ICP备16006179号-33 power by MuGong 谷歌卫星地图